您的位置:首页 > 工业机械 > 数控设备 > 从湘子庙街到五岳庙门体味老西安的悠闲和宁...

从湘子庙街到五岳庙门体味老西安的悠闲和宁...

luyued 发布于 2011-05-24 13:57   浏览 N 次  

  不足1000米的老街

  尽显西安的闲适

  车流不息的西安南城门内西侧,湘子庙街安静而朴素,它并没有南门箭楼的恢弘气势,也不像一街之隔的书院门那么热闹。一走进“湘子庙街”那通大牌坊,一种踏实而舒缓的感觉便随之而来。

  湘子庙在湘子庙街的中段,街道从这里向南一折,北边便是德福巷。1981年以前,以湘子庙为界,以东称为“大湘子庙街”,以西称为“小湘子庙街”。

  许多人并不知道,湘子庙街只是大车家巷以东的部分,而大车家巷以西到南广济街的一段,便是五岳庙门了。这两条风格相似的老街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分界,让不知内情的人常误认为它们是一条街道。

  湘子庙街和五岳庙门很安静,有网友说,如果说湘子庙和五岳庙是充满了仙气,那么这两条街则满是闲气。

  现在正值春季,湘子庙街两旁的槐树冒出嫩绿的新叶,街道两旁的餐馆,虽然不大,却在古城小有名气。竹质的鸟笼挂在街边的树杈上,没有主人看管,鸟儿们自顾歌唱。

  湘子庙街和五岳庙门还是西安的一条书画街。不知何时起,这两条街道成了画廊的集中地。画廊里经营、展示的都是传统书画,古色古香的门面外,常能看到石鼓、石狮、拴马桩、饮马槽这样的老古董。在南大街能看到今天西安的繁华,在书院门能看到西安的文化,而在湘子庙街和五岳庙门,却能感受到西安人的生活。湘子庙街和五岳庙街总共不足1000米,可它们的历史却一点儿也不短。

  现在还能看到湘子庙

  是一件很庆幸的事情

  湘子庙街东起南大街,西至大车家巷南口,长521米,因湘子庙而得名。湘子庙至今还在,而五岳庙、太阳庙、报恩寺却都已消失。虽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庙宇的消失是很自然的,不过,今天的我们,在湘子庙街上还能看到湘子庙,确实值得庆幸。全国各地的湘子庙并不少。明清时期,除了城内的湘子庙,西安城郊还有两座湘子庙,不过,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城里的这处了。

  有关湘子庙的来历,最常听到的便是湘子的传说。湘子即韩湘子,是唐代文豪韩愈的侄子,属道教八仙之一。他在蓝田蓝桥自然溶洞修道,后得道成仙。

  地名专家葛慧认为,关于湘子庙,还有一种说法,唐朝的宰相尊称相公,俗称相子。为纪念唐朝名相杜佑,人们在这里修杜相公庙,俗称相子庙。据元代《类编长安志》记载,“安上门(今南门)内街西有唐末迁来的杜祁公(杜佑)祠,俗呼为嵇康庙”。宋代称其为杜相公庙,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发生大地震,此庙塌毁,后来人们重建时,将相公庙谐其音改为湘子庙。

  按照以上传说,湘子庙应起源于唐,而唐代时这里还是皇城内的太常寺(唐代主管国家礼乐的机构)所在地,不可能建造民间庙宇。陕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红帅说,西安城西南城区的寺庙都有很长的历史,许多都是起源于宋、元。湘子庙也很有可能源于宋、元。

  葛慧认为,湘子庙创建于宋,道教界则认为创建于五代,金元时毁于战火,现在湘子庙的格局是定于明代的。自明末到民国初,湘子庙一直香火鼎盛,后经战乱,其殿堂或被占或遭毁。1935年东北军进入陕西,沿城墙内侧各个寺庙都驻了军队。此庙住进了东北军军官家属。

  湘子庙街的命名,最迟则在明代,文献记载,当时湘子庙以东称大湘子庙街,偏西南街称小湘子庙街。1966年,湘子庙街改名为东升街,1981年将大、小湘子庙街合称为湘子庙街。这条街道,一直是西安城内历史久远的居民区。

  《清西安府图》(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所绘。湘子庙街北,由东向西,分别有:辘把巷。安徽东馆(安徽会馆在五味十字东端路北)。全浙会馆,是明清西安府城中的浙江省籍同乡与同业工商行帮机构。德护巷(今德福巷)。湘子庙。江西公寓,明清时期西安城中,供江西省籍人寄居的宅邸;以及小车家巷。街道的南边,则都是临城墙而建的民宅。

  作家鹤坪还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湘子庙曾是西安市第一清洁大队的所在地。到了1990年,碑林区有关人士提出修复湘子庙,经过十多年筹备,在碑林区政府的支持下,2005年,由八仙庵出资开始修复湘子庙。现在的湘子庙有两座大殿,占地约1000多平方米。“虽然古时的湘子庙占地面积要比今天的湘子庙大很多,不过那时的湘子庙并不算是西安城内的大寺庙,”史红帅说,“从记载上来看,湘子庙的地点始终都在一个地方,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五岳庙之大

  曾一次容纳3000人

  从湘子庙街向西走,过了大车家巷南口,就是五岳庙门。五岳庙门长241米,西至南广济街(大保吉巷),与湘子庙一样,五岳庙门也因位于这里的寺庙而得名。据记载,最晚到清代时,这条街道就已经被称为五岳庙门了。1966年,这里曾改名东升街东段,1972年恢复原名。长期以来,一直属于居民区。

  比起湘子庙、太阳庙,五岳庙门的规模要大很多,而其性质也有一些官方色彩。古代中国人对山岳有一种神秘感,我们的祖先很早便对山岳进行祭祀,每当发生洪水、旱灾、疠疫的时候,人们认为那些不祥的事情是山川之神所作,便到山川之神那里去祷告,祈求除灾。这样,古代中国人便把山岳视为有神秘“灵能”的东西,即所谓“神”。而中国古人最为崇敬的山岳就要数“五岳”了。“五岳”是中华大地五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五岳大帝即东岳泰山大帝、南岳衡山大帝、西岳华山大帝、北岳恒山大帝、中岳嵩山大帝。对五岳的祭祀,是一种国家祭祀,在古代,帝王每年都要祭祀五岳。

  史红帅说:“除了帝王的祭祀,一些规模较大的地方城市,也建有五岳庙,这是地方官祭祀五岳的场所。宋代时,各地兴建五岳庙,西安的五岳庙,也极有可能是这个时代修建的。文献中载,明代正统年间,曾对西安城里的五岳庙进行修复,就说明西安五岳庙建立的历史,一定早于明正统时期。”乾隆年间,五岳庙又被重修,由此可见政府对其的重视程度。史红帅说:“五岳庙里本应该供奉五岳帝,而有意思的是,到了清代,文献记载五岳庙里供奉有许多对西安地区有功绩的官员、士绅和百姓。”清光绪年间,五岳庙又被重修。

  从清末《清西安府图》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五岳庙门里,除了五岳庙,还有一些其他寺庙,街北从东向西,分别有:五岳庙、药王洞、龙王庙。街南则是居民的住宅。根据图中所绘,五岳庙的位置大约在大车家巷偏西处。

  在1901年来华的美国人尼克尔斯眼里,中国信奉“五岳”,是一种超越三教的信仰,他为我们描述了清末西安五岳庙的状况。1898~1901年,陕西、山西等地发生严重旱灾,引发严重的饥荒,1901年,纽约基督教先驱报年轻记者尼克尔斯来西安监督美国赈款发放的情况,陕西巡抚将发放善款的地点安排在五岳庙,在尼克尔斯眼里,五岳庙是当时西安市内最大的庙宇,虽然这一说法并不一定确切,不过也足以说明五岳庙之大。

  尼克尔斯在其著作《穿越神秘的陕西》中,描绘了当年在五岳庙发放赈款的景况,“在分发赈款的那天早上,……我们看到了至少有3000名男女老幼在庙宇院子中拥挤不堪。……一道高高的栅栏把庙院分成两个部分,栅栏从一个石砌台子上经过,……饥民们被集中在后院……”

  当时的五岳庙能容纳下3000人,足以说明庙院很大。史红帅说:“而且,五岳庙此时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宗教、祭祀场所,它也是一个西安城里的公共空间,遇到灾荒等特殊时期,这样的公共空间,对于一个城市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虽然曾是西安城内较为重要的庙宇,不过随着清王朝的瓦解,到了民国前期,五岳庙便被毁弃了。由于五岳庙消失得较早,今天的我们甚至找不到丝毫当年它存在的痕迹了,如今五岳庙门街北已都是居民楼,现在住在五岳庙门的住户许多都是近些年搬入的,而曾经住在这里的许多老人们也说不清庙宇的位置了。

  三庙一寺形成一条长街

  古老的西安城里,有许多街道都是以位于其上的庙宇命名的。在南门里西侧,从南大街到甜水井街之间,从东向西分别有:湘子庙街、五岳庙门、太阳庙门、报恩寺街,这四条相邻的街道,都得名于街上的寺庙。

  从小在大车家巷长大的著名作家鹤坪说,今天,行走在朱雀大街上,我们往往瞩目于朱雀门里(南广济街)的巍峨建构,却忽略了这条大街周边的小巷。鹤坪认为,这些小巷结构和丰富着朱雀门里正街的价值与意义。太阳庙、湘子庙、五岳庙结构出古代西安的宗教经纬。

  陕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红帅说,湘子庙街、五岳庙门、太阳庙门、报恩寺街都位于西安城的西南城区,而西南城区是西安城内非常古老的城区。隋唐时期,这里是长安城皇城南城墙内的官署所在地。唐末韩建改建长安城后,西南城区一直从宋元延续到现在,街道的结构未有过大改动。所以,西南城区的街道、寺庙等历史都非常古老,许多都源自宋、元时期。

  由于西安城的西南城区历史悠久,所以人口密度高,房屋密度大。古时,这里的寺庙面积都不是很大,它们穿插在居民的宅院之间,方便市民祭拜,而这些寺庙也依靠着周围群众的支持而生存。史红帅说:“作为居民区,西南城区内,聚集了佛教、道教,以及民间宗教的庙宇。”

  湘子庙街、五岳庙门、太阳庙门、报恩寺街这四条街道,正体现着这一特点,它们是西安城自唐末以来历史沧桑的见证者。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