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业机械 > 建筑机械 > [转载]七彩甘旅-紫-大汉武威

[转载]七彩甘旅-紫-大汉武威

luyued 发布于 2011-05-22 00:35   浏览 N 次  
七彩甘旅-紫-大汉武威

紫 黄 青 绿 橙 蓝 赤 北京大学国学社的甘肃参访之一





大汉雄威照千古

河西自武帝置敦煌、酒泉、武威、张掖河西四郡。
注释:(敦煌:敦,大也;煌,盛也。)
(酒泉:相传汉武帝时代,霍去病率军驱赶匈奴大胜而归,将汉武帝御赐美酒倒入泉中, 与士兵共饮,因此得名酒泉。)
(武威:耀其武功,扬其声威。)
(张掖:自此,张开了帝国的右臂。)

“汉人”这个名称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叫开的。

如果没有汉武帝,我们今天可能不会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来到甘肃游历。绵延至今的中华文明也许就像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一样被游牧民族的嫉妒所吞噬,我们也许现在正操着另外一种语言来缅怀另一个国家过去的辉煌。或者,也许根本就不会有黄皮肤,黑眼睛,聪慧平和的我们。从种种意义上来说,这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战。
所以,以后在祭祀炎黄的时候,应该给汉武帝上一柱香,感谢他老人家开疆僻壤,打下大汉天下的底子。
中华文明从来都不是侵略性的文明,文治武功,先后定矣。凡汉人统治,国土面积多在缩小,综观中国版图的扩张,基本都是由外族统治时期获得的,然后由汉人继承的。这一点确实比较尴尬。惟有汉武帝时代,出了一拨能征善战的臣子,霍去病,人如其名,一战而除去帝国的心病。使得不善辞令的匈奴也发出了“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感叹。
河西走廊是由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挤压出来的一条狭长的走廊。通往西域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经过。在冷兵器时代,这里曾是西中国的咽喉。两千年来兵事不断。一切皆是山川形势锁钥使然。也正是因为战争,曾经的水草丰美的河西地区现在已是满目流沙, 黄土剥蚀。另外,五行中,西方为金。金者,肃杀之气也。所以即使盛夏时节的河西走廊,空气中都飘着一种秋天肃穆萧凉的味道。
湖南人有两句狠话:“湘人不倒,中华不亡”,“惟楚有材,於斯为盛”。但是基于这两句话我想甘肃人同样有资格这样说:“关西不失,中华不亡”,“西北为天,我为天上”。关于第一句话不难理解。回想一下中国的历史,自从汉武帝北逐匈奴打下大汉天下的底子,我们就从此掌握着这样一条走廊。中国历史上任何一届政府,丢甘肃,必衰亡。比如盛唐过后的安史之乱,比如北宋衰败的转折点好水之战。无论文功多么伟大的王朝在丢掉了这一条狭窄的走廊竟然变的如此不堪一击。因为这里极易扼守,难以进攻。一旦被外族掌握这条走廊,就好比掌握了一个难以攻破的堡垒,以此为根据地不断的磨耗帝国的国力,帝国就像被扼住了咽喉的巨人,最终的轰然倒下只是时间问题。关于第二句话其实也不难理解,西北是人文肇始之地,中华民族的根。而甘肃不仅是伏羲女娲故里,更是秦皇唐宗祖地。老子骑青牛从这里离开,大乘佛教从这里进入中原。在古代,这里是中国与世界的窗口。张骞,鸠摩罗什,玄奘的脚步都曾经印在这条走廊上。总起来说,这里轻易不出大人物,一出就是影响千秋万代的特大人物。
在今天这个和平时代,战争的阴霾已经散去,这里的人民敦厚朴实,各族人民基本能够和睦相处。但是河西走廊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两千年前的匈奴,一千年前的西夏早灰飞湮灭。而今日流沙却在不断侵蚀着这条狭窄的走廊。不久前,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已经顺利会师,他们正厉兵秣马,虎视耽耽的看着这条狭窄的走廊。

(汉武帝茂陵)




(马踏匈奴)


(伏虎)


紫 黄 青 绿 橙 蓝 赤 北京大学国学社的甘肃参访之一





登月犬:本博客文字均属原创,未名博客独家发布,个人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媒体转载需经本人同意,谢谢合作。
anmani 发表于 2007-08-06 19:19:12 阅读[125] 评论[2]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