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业机械 > 印刷设备 > 《一百条裙子》(干国祥版)

《一百条裙子》(干国祥版)

luyued 发布于 2011-03-26 14:16   浏览 次  

飘呀飘呀,一百条裙子永远飘在我们心里

马玲记录整理

(一)

学生很兴奋,几乎是一起扑向临时教室里的座位的。一个星期的“晨诵、午读”下来,他们已经和实验教师建立了很亲近的关系,并且很喜欢听这样的课。但是毕竟是孩子,依然表现得情绪上的激动更多一些,而少了些学习时应有的“安静”。此刻,虽然人坐下了,但心却没有定,在座位上叽叽嘎嘎地笑着说着。

干老师很简单地问了孩子们几句,比如“你觉得你像谁更多一些?”“玛蒂埃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找得出来吗?”孩子们依然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旺达”“找得出来!”几个问题都是这样。干老师提醒他们这样回答问题速度太快了些,要用理由来说服别人的。让他们再看看书,从书中找出证据来说明。学生有一部分开始翻书寻找,也有一部分依然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只坐在那里简单地快乐着。

铃声响了,对《一百条裙子》的寻找也开始了。

这一周在宕昌研讨的主题就是“阅读·思维训练·智力训练”,通过文本细读,培养学生拥有独立自主的思维品质,能清楚表达自己真实的见解,是干老师每节课上都要强调的。这节读书课也是如此。

他首先问了学生一连串的问题。

“这本书是马老师带大家读的,这本书好吗?”

马老师好吗?”

“这本书和马老师谁好?”

学生很可爱,目光马上转向第一排,因为带他们阅读一周的马玲就坐在第一排做着记录呢,孩子们都冲着马玲绽开笑脸并且大声地回答:

“好!”

“好!”

“一样好!”

干老师今天给大家上《一百条裙子》,干老师好吗?”

“好!”学生稍稍顿了一下,但还是高叫。

干老师和这本书谁好?”

“一样好!”这下又是绝对得脱口而出。

干老师还没有上呢,怎么就和上了这么久的马老师‘一样好’了?”没想到干老师却并不领情,反而这样说,孩子们一下子有些懵,干老师又用风趣的语言打了一个比方,告诉孩子们“你们讲话的时候也要用脑子,说话要有根据,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等我上完课你再下评语,看干老师和马老师是不是一样好?”

“好!”哈哈,又“好”上了。

(二)

对《一百条裙子》的讨论和细读开始了。

“文章中有四个人物:旺达、佩琪、玛蒂埃、老斯文森,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你最像谁?”大屏幕上出现了第一个讨论题。

学生对“你最喜欢谁”的问题是绝对的异口同声:“旺达。”对“最不喜欢谁”的问题有了分歧,最不喜欢佩琪和玛蒂埃的几乎两次都举了手,只有一个同学举手表示他最不喜欢老斯文森。至于“你最像谁”,又是一致的齐刷刷:“旺达”。

在这里,干老师做了解释,“你最像谁,不是说你应该像谁,而是这时候你像谁?”接着干老师又让学生用举手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选择。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认为自己像旺达的同学依然占了大部分,认为自己像玛蒂埃的几乎没有,认为自己像佩琪的,第一排最边上的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小姑娘把手举了起来,但是再一看没人举手,马上又把手缩回来了。而认为自己最像老斯文森的却有十来个男生把手举起来了。

“你为什么认为自己像老斯文森,说来听听。”干老师请第一排一个胖嘟嘟脸蛋的男孩子说说。其他学生都很开心地笑着,从上课还没有开始,孩子们的笑声就没有断过,几乎老师让他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让他们很开心,这种课堂上与老师、同学的大量交流在平时的课堂是很少的,因此,在这一周来,孩子们更多的是体味到了课堂学习、分享对话的快乐。

这个男孩子有些局促,胖嘟嘟的脸蛋左右转了转,嘴巴却紧紧地抿着,什么也没有说。

干老师又请后面一排一个举过手的戴眼镜的男孩子说说为什么觉得自己最像老斯文森。同学们的笑声中,这个刚才还举着手嗷嗷大叫的小男孩却无比羞涩起来,他扭捏着慢慢站起来,上半个身子却依然趴伏在桌面上,别的孩子都看着他乐,他一双小眼睛从镜片后偷偷溜出来,嘴巴却也是严密得打不开一条缝。这也是这里孩子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课堂发言基本上是齐答为主,而在齐答的时候就容易形成这样一种情况,那些嗓门大,性子急,不加思考就说的同学往往引导了全班学生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出现后,这些孩子马上就说,而其他的孩子就很自然地顺着他们的思路跟着大声响应,老师也就容易被这种假象欺骗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抓着具体学生进行追问是非常必要的。

干老师又转向刚才那个很漂亮举手说自己最像佩琪的小姑娘,问她原因,结果这个女孩子也是脸上笑着身体却缩起来,旁边的小姑娘倒是说了一句:“她举错了。”

“你们刚才的举手看来都是没用的,所以举手一定要表明态度。不能随便乱举。”干老师又提醒学生。然后,他又点了一个刚才举手说自己像旺达的女生,请她说说自己为什么像旺达?

所有的学生又一起冲向这个女生乐,这个皮肤白白净净的女孩子同样羞涩地站起来,缩着肩膀,也还是什么都没说。

老师又请了几个举手的学生说,他们的理由是“因为旺达很聪明很可爱很勇敢”,“因为所有的女孩嘲笑旺达,旺达没生气。”

就在这时候,坐在边上的一个穿粉红色衣服的女生把手举起来了,她叫张丽芳,应该是一个非常文静内向的小姑娘,今天正好是她的生日,早上晨诵的时候,负责今天上晨诵课的牟肖丽老师把《向着明亮那方》这首诗做了一些改动后,让全班同学一起大声朗诵,送给她和明天要过生日的另一个小姑娘张王菊,张王菊很幸福地接受着同学们的祝福,脸上开出了一朵大大的菊花。而张丽芳虽然内心也是很高兴的,可是脸上却始终是一抹淡淡的微笑。她现在却主动举起了手,声音清楚得整个临时教室都能听到:

“因为许多女孩都欺负旺达,旺达没生气。以前我也被那样捉弄过。”

干老师对这个女孩子的发言进行了评价,说她就是班里第一个说出自己像旺达的,因为她和旺达都有过被捉弄的经历。老师又请班里有过被捉弄经历的同学举手。六、七只小手举了起来。

“至少在这一点上你像旺达了,那么能不能说你就是旺达了呢?”干老师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不能。”学生这时的回答已经不像刚开始那样齐刷刷的大声了,更多的同学开始倾听,听老师下面要提出的问题。

(三)

大屏幕上,出现了这样的思考题。

在第一章至第四章中。

当你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你就是佩琪。

当你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你就是马蒂艾。

当你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你就是旺达。

老师让学生从旺达先说起,学生先说了旺达的衣服,那条旧旧的洗得发白的蓝裙子,干老师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从“名字”、“座位”等方面来说,知道了旺达在班里是被同学排挤,受到冷落的,这时候,干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个词“漠视”,教给同学。

在对旺达当时受到班里同学漠视的情况清除后,干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这一下可吃惊了。“旺达自己又怎么样啊?”这下子引出了关键的故事情节,旺达原来是撒谎的啊,故事发生也就是从旺达的一句话开始的,她明明没有一百条裙子,却要对女孩子们说:“我有一百条裙子。”

学生这会儿很矛盾,整本书里最美好的旺达居然也撒谎啊。当老师再问你还像不像旺达的时候,刚才举手的很多同学不再举手了。

接着说佩琪。同样,学生本来都认为佩琪欺负旺达,很坏,可是通过对第6页和第18页的文本细读,学生却发现原来佩琪不但外表漂亮,成绩优秀,而且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为了被虐待的小动物她能哭上好几个小时,见到女孩子被欺负她会挺身而出。就连捉弄旺达也是她认为“我要拆穿旺达的谎言”。

没想到佩琪居然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儿,她好像没有什么缺点啊,学生又迷惑了,教室里也安静了许多,只是翻书和读书的声音越发清晰起来。

对玛蒂埃的认识也同样如此,干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旺达和玛蒂埃身上的共同点。经过这样议论比较,学生对这三个女孩有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在第一章至第四章中。

当你聪明、漂亮、深受同学欢迎、有正义感、骄傲、以自己为中心的时候,你就是佩琪。

当你缺乏勇气、害怕失去朋友、害怕别人嘲笑的时候,你就是玛蒂埃。

当你贫穷、成绩不好、名字古怪、受同学冷漠与歧视、向同学“说谎”的时候,你就是旺达。

在这个时候,老师再一次让大家选择,书中的这四个人物中,你是谁?

学生这时的回答和刚开始上课时就出现了明显的分歧,选择四个人物的都有,而选择玛蒂埃的却明显多起来。

(四)

干老师带领学生继续对后三章进行细读。依然是刚才的那几个问题: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