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业机械 > 纺织机械 > 华岳《牡丹亭》之:世间何物似情浓[楼主] 作者:1234小文 发表时间:2002/05/27 01:15 收藏 修改 取

华岳《牡丹亭》之:世间何物似情浓[楼主] 作者:1234小文 发表时间:2002/05/27 01:15 收藏 修改 取

luyued 发布于 2011-05-20 13:28   浏览 N 次  
华岳《牡丹亭》之:世间何物似情浓[楼主] 作者:1234小文 发表时间:2002/05/27 01:15

上海昆剧团1982年改编的《牡丹亭》,是无数的《牡丹亭》改编本当中我最喜爱的版本。这个由华文漪、岳美缇主演的版本,充满浪漫迷人的梦幻感;而且可贵的是,这种梦幻气氛,并不依赖现代剧场的布景灯光舞美音响等衬托,而是主要借着词、曲的抒情写意,和演员精妙传神的演绎而达致,随着优美的唱做,将观众层层引入《牡丹亭》一往情深、追求完美的境界。 要审视华岳《牡丹亭》是否改编得当,首先得从它的剧本来察看其选取的场次是否恰到好处。一个剧本出色与否,需看不同层次:第一是题旨;第二是全剧结构;第三是细节铺排。若全无根据便谈剧本主题未免流于空谈,所以我准备先论述后两部分、然后才归结到主题。 华岳版的剧本结构,紧紧扣着汤显祖揭示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为核心,缕述杜丽娘因梦伤情而死、得遇真爱而复生,全剧分为:第一场:闺塾训女;第二场:游园惊梦;第三场:寻梦情殇;第四场:魂游冥判;第五场:访园拾画;第六场:叫画幽会;第七场:回生圆梦。 接近三个小时的戏,很完整而又很紧凑,但又由于内容太丰富,部分内容节奏太快、对乐曲删节过度,略显美中不足。 从剧本结构而言,华岳版对原著的章节可谓精挑细选,实在是场场精华,幕幕紧扣,每一场都起着上承下转的作用,无一部分可以删减的了。我原本觉得第一场可以再缩短,作为引子便算了,不过细看之下,其实这一幕内容很丰富,既交代了花郎无意中透露了府中的大花园、引起杜丽娘与春香游园的动机,也通过训女、讲解诗经、杜丽娘问学、春香闹学几个情节,很简洁地突显了杜宝、陈最良、杜丽娘、春香几个主要人物的个性。 第二场不用说了,就是几乎将一段折子戏完整搬演,删减了柳梦梅下场时的第二曲「山桃红」。这删节,我认为除了时间限制的因素之外,还有其它考虑。后文再谈。 第三场是「写真」、「寻梦」合并,但没有演「闹殇」,只有暗示,在「寻梦」无处后完结了这一场,由于接着的一场是「冥判」,观众自然意会杜丽娘的伤春病逝了。这一场于剧本结构而言是不当的,原著是「寻梦」之后才「写真」,华岳版改为「写真」在前,目的只为制造「寻梦」的戏剧性效果:杜丽娘寻梦无着、在「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伴唱声中、倚在梅树下玉殒香消。 不过,这种处理就忽略了汤显祖刻划杜丽娘追求理想的层次感了,杜丽娘的执着,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她因听讲诗经而勾起对爱情的好奇甚至憧憬,游园引起她对大自然的强烈感受,滋生呼唤个性自主的渴求,遂翩然入梦寻求真爱,这是第一阶段;接着再度游园以寻梦,这是对理想执着的追求,是第二阶段;镜花水月追寻无处,杜丽娘要为情而死了,但她追寻真挚爱情的理想仍然延续,她要设法让意中人来寻找她,于是临终前自画春容,表现出她身虽死而精神不灭,是执着的第三阶段。由人性觉醒、至热烈追求、至留住永恒,这次序不宜颠倒。现在华岳版本为了戏剧效果而更动次序,我认为在表现全剧题旨方面是稍有不足的。 「魂游冥判」较短,内容简单但很重要,它既是「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的过渡,又表现出汤显祖对现实世界的讽刺:人间好事难谐,反倒是地府判官有情,他为了同情杜丽娘的痴心,竟然放她返回阳世寻找梦中人。编剧杜撰了「返魂香」这个小道具,颇有趣味,后来杜丽娘交予柳梦梅在开坟时燃点。这一场所谓「魂游」并不是原著第二十六回的「魂游」,实在全场都是「冥判」。由于原著「冥判」只有胡判官的唱段,没有杜丽娘的唱段,她的鬼魂出场时又很简单直接,华岳版为了增加舞台气氛,所以新编了一段曲子在杜丽娘出场魂游时唱的。由这里开始,上昆「革新」的东西就开始浮现啦。 「访园拾画」包括了原著的「旅寄」与「拾画」。「拾画」就是原著与折子戏的「拾画」了,没有很大区别,但为了配合剧情改了一些曲词;然而,为甚么是「访园」而不是「旅寄」呢?我相信不是编剧的咬文嚼字,而是内涵确与原著有所不同:这场是柳梦梅正式出场的开始,前此只在「惊梦」里惊鸿乍现,是杜丽娘的梦中人,是身份不明的。到了这一场,真身出场了,他到底何许人也?呵呵,编剧决心要将柳杜梦幻之恋延续下去,他上场时并没有自报家门,为此,直到剧终,观众只知道这是一个萍踪飘泊的秀才,他仍然身份不明,剧中没有交代。编剧为甚么要这样安排呢?且看他出场时的一段曲:「秋风瑟瑟南安道,任萍迹飘摇。访园不惮途程杳。当日的旧梦还遥。霜露渐教染病,踟蹰何处投巢。」这与「旅寄」的「我孤身取试长安道,犯严寒少衾单病了。没揣的逗着断桥溪道。险跌折柳郎腰。」(风入松)乍看来差不了多少,差异在于,汤显祖原著很清楚表明柳梦梅是为了上京赴考路经南安府,在风雪中病倒;同是在风雪中病倒,华岳版没有提赴考,他路过南安,是因为到处「访园」。访甚么园?全剧在「拾画」「叫画」「幽媾」里曾一次又一次强调,就是三年前他在一个大花园中梦见一位美人(杜丽娘),故而三年来「不惮途程杳」,到处访寻这座大花园。这个三年前一梦,原著中第二出「言怀」已提及了,这当然是柳杜梦幻之恋的重要伏线,不同的是汤显祖没提到柳梦梅因此而三年来浪迹天涯去寻访(梦中人)。编剧这一改动,在剧中起甚么作用,后文再综合论述。「叫画幽会」很长,它包涵了「玩真」「幽媾」「旁疑」「冥誓」多场重头戏,因此热闹非常,十分紧凑。「叫画」就是折子戏「拾画叫画」的「叫画」部分,在「簇御林」一曲之后,杜丽娘的鬼魂被他的叫声引至,于是紧接着开展了「幽媾」的剧情,而在两人相认后,陈最良迅即上场、撞破二人的幽会(取代原著被石姑姑撞破),然后是柳梦梅得知杜丽娘原来是鬼,愿在泉下相厮守,杜丽娘即交予他返魂香,嘱他掘坟破棺,助她回生。「叫画」之后的整段戏,融汇了原著好几场戏,这该如何选曲?很简单,不用选,这里完全不用原著的曲牌与宾白,曲、词、白全部都是新编的。这重新编撰,一者为了缩短时间,加快推展剧情(后来上昆的三本戏,这「幽媾」「旁疑」「冥誓」演了接近一个小时,而且也要删了不少曲词,而华岳版这一部分只演了二十分钟);另外,也更改了词意,使之更配合华岳版的题旨。新的曲子,可能对观众是一个考验,会否听不惯呢?不过,传统折子戏也没有「幽媾」,反倒是上昆三本戏的「幽媾」按照原著的曲词、又按「纳书楹曲谱」而谱曲,那些曲子对很多观众来说也是「新曲」。相比起来,华岳版这一段新曲,我认为十分悦耳动听。这部分剧本很可观,可惜稍嫌太短,二人初相见便互相认出对方是自己的梦中人,虽很有震撼力,但太匆促,如能铺排一下人鬼相见的惊喜与猜疑,剧情的层次感会丰富一些。我将它上传到袅晴丝昆曲网,未看过这戏的朋友可以去听一听。「回生圆梦」是尾声,很短,掘坟开棺后,杜丽娘在花神的簇拥下回生,在伴唱声中,柳、杜二人相见团圆。「有几个情深意浓,难得是心和愿同。问人间万事,怎比真情重。他两个冰清玉润成鸾凤。牡丹亭,赏不尽柳娇花宠。缔姻缘,深谢那杜鹃春梦。」这段新编的曲词,很概括地总结了编剧寄托于这个剧的主题:「问人间万事,怎比真情重。」我上次已提到,我个人最喜爱这种演至回生的版本。改编《牡丹亭》一定得面对选取的抉择,假如要在一个晚上演完一整出戏,就会出现上述很多场次都嫌太短的问题,但编剧一定要取舍。若想唱段原汁原味,只能演到「闹殇」,但这是折子戏串演,展现的主要是演员的唱和做,并不构成「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的主题。若想保留较多传统折子戏的唱段和采用较多原著的内容、而又达到故事完整的,近年来出现多种不同的尝试,但基本共通点就是增加演出的场数,例如同是演至回生为止的,有去年浙江京昆剧团的上下两本,演两晚,演完整部《牡丹亭》的,有上昆的三十五出版本演三晚,陈士争的足本五十五出演六个晚上! 假如要谈上述几个版本,可能就会扯得远了,我只简单说明我的偏好,对于那两个篇幅宏大的「全本」,我认为只是提供一种选择,让一般观众开开眼界、古典戏剧研究者用作研究、或昆曲迷作为资料保存。若不是特别要看剧中某些演员的表演,试问那有可能经常看这两个剧呢?至于浙昆同样是演至回生的版本,我认为也很不错,我也相当喜欢,它与上昆的华岳版,有演一晚与两晚之分,自然就有浓缩与舒展之别,简言之,以听曲为主者,可能较喜爱浙昆版,以看戏为主者,仍以上昆华岳版为尚。 其实,各种改编本都有其特色、改编者亦必然有一定依据的理念,至若改编后效果是否如意,那便需视乎改编本是否符合原著的题旨(或意图修订原著旨趣,则又是否一个令人感动、合理的题旨?)。至于表演是否符合现代人的文化社会观念、而又不失古典戏曲的审美情趣,则是改编时的重大考验。今人改编古典剧或历史故事,往往就是为了要去掉封建思想糟粕和陈腐过时的格套,而将精华也同时去掉,又或在加入现代的审美观念时,将一个发生于古代的戏剧弄得超时空、完全不是当其时可能发生的事,那便显得不伦不类了。改编《牡丹亭》,倒不致于陷入这种危机,因为《牡丹亭》的主题本来就是超越时空、历久常新的,因此,无论甚么改编本,考虑的重点都不是为了要更动它、超越它,而是如何从庞大的篇幅中撷取最能表现题旨的精华部分,令戏曲舞台上有限的时间与空间,能充分展现原著内蕴的无穷想象。 从华岳版的剧本结构,可见「世间何物似情浓」的呼唤笼罩全剧,基本上也符合原著的歌颂真情、深情的题旨。不过,由于编剧在细节上作了一些改动,反映出这个剧与原著某些相异的旨趣。这一点,正正就构成了华岳版本的特色,另文再详述。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kunqu/msgview.php[复制地址] 华岳《牡丹亭》之:重塑柳梦梅[楼主] 作者:1234小文 发表时间:2002/05/27 01:23 上海昆剧团1982年的《牡丹亭》(华文漪、岳美缇主演),全剧围绕一个「情」字为核心,编成一个非常浪漫醉人的爱情戏剧。又因上演时间的限制,华岳版集中一条爱情主线、无关的旁枝尽量删削,全剧贯彻始终,杜丽娘一往情深、不顾生死;柳梦梅也同样情深意切,愿死生相从。人物形象鲜明,主题十分突出。 歌颂真情,这与汤显祖原著《牡丹亭》的题旨也很吻合,汤显祖推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以「情」代「理」,以「人性」抗衡「天道」,这题旨,不但在当时震憾人心,四百年来也一直历久常新。 当然,汤显祖《牡丹亭》所写的「情」不能单纯理解为戏剧表面呈现的男女恋情,杜丽娘苦苦追寻的梦中真情,实则为理想的投射,她的执着,就是对理想世界的执着,寻梦无处一病而亡的杜丽娘,也就是清流横议终落得罢官归隐的汤显祖的自况。为了表现他的政治理念,汤显祖创制出这部宏篇巨幅,既鞭鞑杜宝不认亲女的「以理灭情」,又讽刺陈最良的封建迂腐,更穿插李全造反作乱、杜宝贿赂李全娘娘以平乱,来暗中讽刺与他作对的当朝宰相张居正以贿招降俺答。加上了许多旁枝别线,杜丽娘身处在一个甚么时代、为甚么追寻理想这般难于登天,便有了浓墨重彩的渲染。在宋明理学笼罩仕途文坛、倡议「存天理去人欲」的时代,《牡丹亭》更显出其划时代的意义。 不过,一出在舞台演出的戏剧,不可能也不必要表现这么曲折复杂的内涵,既需浓缩剧情,主题便会集中在一点,华岳版一剧全力集中于写杜、柳之恋:杜丽娘痴恋梦中人、柳梦梅迷恋画中人、人鬼相会两情缱绻,表现的是深情、痴情、真情。 这种处理,与汤显祖的原著相比,除了是只取一点与全面刻划的分别之外,还有甚么区别呢?深入观察华岳版对原著修改的细节,可以看出,确是有区别的。华岳版与原著不同的是对柳梦梅这个人物的刻划,在一番修改之后,华岳版重新塑造了柳梦梅,与原著相比:华岳版是真情纯情的,原著是爱欲交缠的;华岳版是来去无交代的,原著是有家世有出路的;华岳版是理想化的,原著是入世的。 先看一看华岳版修改了的细节。上文已经提过,华岳版第五场的「访园拾画」作出了根本的修改,柳梦梅路经南安府入住梅花观,原著所写,为的是赴试途中,华岳版不提应考,却强调是自从梦会佳人、三年来到处寻访。 「访园」这个情节是华岳版自创的,在这一场,编剧用大量唱词来表现柳梦梅对三年前梦中在大花园会见杜丽娘一事的眷恋难忘:在刚上场时就自道「访园不惮途程杳」;入住梅花观后到花园游赏,他认出这个花园很像是梦中的花园,于此唱出「锦缠道」一曲时,原本的「又不是曾经兵火。似这般狼藉呵,敢断肠人远、伤心事多?」改成了「却曾是当年经过。似这般迷惘呵,敢断肠人远、伤心事多?」在太湖石下拾得画轴后,下场时仍念念不忘这个似曾相识的旧地,唱词又有「客中怅触为情多,依稀梦里园林过」之句。 「访园」不是眷念花园,访的其实是园中的美人。编剧这一自创情节在「叫画幽会」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反来覆去地审视画中美人后,他终于认出了画中人是就是他的梦中人,欣喜若狂,痴痴的要将画中人请下来。果然,杜丽娘的鬼魂被他的叫声感动,当真被他请来了,夜访书斋,柳梦梅一见鬼魂,马上认出了她就是画像中的美人、也就是他的梦中人,眼前美人「似画如梦一样多娇」!两个互相苦苦追寻的梦中人,终于相遇了,于是共证盟心,一个说:「俺为你寻遍旧亭台,渡关山心越神飘。」一个说:「穷碧落探黄泉,觅同心暮暮朝朝。忘酸楚舍死生,也都不悔缱绻。」好一双痴情人也! 上述情节,很明显是与原著大大不同了。原著自从第二出「言怀」曾提及梦会佳人并因此而改名「梦梅」,此后竟未再回应此梦。在原著「玩真」一场中,柳梦梅也未有认出画中人即是梦中人(传统折子戏「拾画叫画」是有的,华岳版的「叫画」很大部分取材于折子戏「拾画叫画」)。至原著「幽媾」一场,柳梦梅仍然没有认出杜丽娘的鬼魂就是梦中人、甚至看不出是画中人!要直到第三十二出「冥誓」,才终于认出这位「逐夜而来」的佳人是画中人,但仍然没有重提他以前梦会梅树下的美人一事。 对比起来,很明显华岳版的柳梦梅是一个为情颠倒的多情人,他的一往情深,虽仍未及得上杜丽娘、尚未到舍命的地步,但也属罕见的了,三年来到处飘零、天涯访遍,又是另一种执着的追寻。而汤显祖笔下的柳梦梅,似乎重色欲多于爱情,他对梦中人并没有忆念,对画中人生出非非之想,也无非是为了美色;及至杜丽娘鬼魂夜访,他又将梦中人、画中人都抛诸脑后了,马上为眼前「惊人艶、绝世佳」的女子而着迷了,虽然不明来历,可是飞来艶福不能错过,「贤卿有心恋于小生,小生岂敢忘于贤卿」!一声声「斗儿斜,花儿亚,如此夜深花睡吧」,呵呵,与《聊斋》中那些被鬼迷的急色书生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华岳版的柳梦梅就没有这样的「艶福」了,二人甫相认,陈最良便上场了,于是佳人未荐枕席便遭「旁疑」、「欢挠」啦。发展下去,得知杜丽娘因寻梦伤情而亡,于是柳梦梅便提出要悬梁自尽、泉下相随;及至掘坟开棺,也不惧石姑姑一再警告掘坟是杀头死罪,坚持要破棺让佳人重生。至此,华岳版的柳梦梅,完成了一番重新塑造,他愿意「为情而死」,与真正「为情而死」的杜丽娘,两相呼应;他的情真意切,也回应了杜丽娘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为了配合这个多情秀才的个性,于是华岳版的编剧删改了一些曲词,以塑造出柳梦梅「纯情」的形象,连耳熟能详的「山桃红」都修改了,原曲的「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梢儿搵着芽儿占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改成了「和你把彩袖联,衣带牵,诉浓情傍着花魂颤也。则待你玉貌绮年结好缘。」柳梦梅下场之前第二首「山桃红」则整段略去了,那一段的色欲描绘更是露骨嘛。 如此,华岳版重塑的柳梦梅便很完整和贯彻始终了,不但深情(到处寻访梦中人)、而且痴情(愿意为情而死)、纯情(不涉色欲)。与原著那「爱欲交缠」的秀才相比,华岳版柳梦梅显然是理想化的人物、不太真实的,原著那个「美人见爱,何敢却乎」的书生,虽有点儿邪邪的不够可爱,但很现实,甚么梦中人、画中人,只是镜花水月,眼前佳人送抱,这才是真实的呢!这类秀才在元明戏曲小说多的是,不但算不上坏,而且颇有挑战标榜禁欲的理学的意味! 华岳版柳梦梅更理想化的表现在于:他并没有去赴考!读书人,又那有不赴考的呢?原著的柳梦梅,开宗明义表明:「必须砍得蟾宫桂,始信人间玉斧长」(第二出「言怀」),「旅寄」中再表明是「取试长安道」,并强调「小生是擎天柱,架海梁」,当然,后来更是高中状元啦,不过华岳版演到「回生」为止,就更不会有高中的情节。华岳版柳梦梅,不去应试,竟到处去寻访梦中人,岂非不务正业?加上删去了原著的「河东旧族,柳氏名门最」的介绍,华岳版柳梦梅成了一个没有来历、又没有出路的虚幻人物,与原著的现实描写大大不同。 这样子修改,是好是坏?从一个爱情戏剧的角度来看,是很好的,女的是一往情深,可以为情而生为情而死,若然她爱的竟是一个没有坚定意志、只受色欲所迷的人,又怎能相配?华岳版重塑了柳梦梅,将他写成与杜丽娘的深情相对应、值得杜丽娘为之不顾生死地追寻的意中人,这才显得具有说服力。至于不去赴考,就脱出大多数戏曲小生高中状元大团圆结局的老旧格套,很洒脱。(像鄙弃功名的贾宝玉?)他成了一个虚幻人物之后,也与杜丽娘的生生死死随人愿同样洋溢着浪漫理想主义的情怀。 由于有了这个不小的修改,形成了华岳版更梦幻的浪漫气氛。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此剧的梦幻气氛,不是靠舞美灯光布景,意思并不是此剧没有采用舞美灯光布景来制造舞台效果,比起一桌两椅的传统表演,它算是用上了一些啦(好在没有后来那些剧的交响乐和扮花的舞蹈员!),可是那不是主要的,在我看来,最能表现那种浪漫情感的,是剧本、是曲词,还有华文漪与岳美缇两人的深情演绎!杜、柳之恋的深情、痴情、真情,是那么不食人间烟火,那么不切实际,自然更增添梦幻之感。 不过,我认为华岳版重塑柳梦梅后,这出戏很好看,并不就是说原著写得不好,实在是,华岳版柳梦梅是一个从现代人角度看的理想人物,并不是明代时期可以写得出来的角色。汤显祖写柳梦梅,其笔触与写杜丽娘不同,他将理想的追寻,尽付托予杜丽娘,全剧除了杜丽娘是理想化身之外,其它的都是凡夫俗子(不等于是「坏人」,只不过现实生活中的就是俗人嘛!)杜丽娘可以由人变鬼、又由鬼变人,这样的角色,自然不能模拟真实的人物;可是柳梦梅不具有这种特质,他仍然是一个现实社会的读书人,读书人自然就要去赴考,包括汤显祖自己,虽两次三番受张居正的阻扰、仍然屡败屡试!为生计也就好、为经国济世也好,读书人总要经由科举入仕,才有出路。中国文学,是直到《红楼梦》出现,鄙弃科举的思想才得以大大发扬的。 至于「真情」「纯情」嘛,戏剧家只会加诸女子身上,男子是不沾边的,呵呵,汤显祖自己也有妾侍啦,古代社会,男女恋爱(假如有的话)双方用情的深浅是不对等的,明代最多才子佳人戏剧了,但细看之下,多情的都是佳人而已,才子似乎都是坐享艶福的。况且,汤显祖写《牡丹亭》,以爱情为人生理想的投射,不尽是戏剧表面呈现的男女恋情,所以不需要描写男女双方对等的深情,追寻人生理想只尽付杜丽娘一人就可以了。 拉扯得远了(我怕真要谈汤显祖《牡丹亭》就会没完没了),回头再说华岳版《牡丹亭》,我认为重塑柳梦梅是此剧最大特色、也是最佳笔触,比起讨论剧本长短、灯光舞美、甚至改动了一些曲词(令传统拥护者很不快)要重要得多。不过,上昆自己对此剧一再修改,我在这两篇文章里所谈的,全部是基于上海电视台曾播放的版本,我看过不同的版本,内容是与这个版本稍有出入的,我也在网上听过一个版本的「幽媾」部分竟只有七分钟(上海电视台的部分约为二十一钟,我已经嫌匆促了)。我不知道各个版本的先后修改次序,但从我上述的分析,我认为以上海电视台曾播放的版本为最好的版本。 大概是有太多不同意见?上昆对这个剧的改编也实在是把持不定的,早几年梁谷音蔡正仁版《牡丹亭》,就完全抹去华岳版的特色,那些布景舞美且不谈了,梁蔡版没有「访园拾画」这一场,因此柳梦梅的「访园」情节也就付诸东流,柳梦梅的深情与痴情完全没能表现出来;「幽媾」部分又变得很短,没有陈最良上场,剧情推展很匆忙的,而且两人重认后,竟以一段交响乐合唱曲来伴衬两人的「脉脉深情」! 真的很怀念华文漪岳美缇这部《牡丹亭》。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kunqu/msgview.php[复制地址]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