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业机械 > 农机农具 > 长安八景

长安八景

luyued 发布于 2011-05-20 16:18   浏览 N 次  

  长安八景之一――华岳仙掌首一景

  西岳华山,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城南,海拔2200米,秦、晋、豫黄河金三角交汇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河,“远而望之若花状”,故有其名(古时“花”与“华”通用)。又因其西临少华山,故称太华山。

  “华山自古一条道”,由北向南,贯穿北峰、中峰、东峰、南峰、西峰。一路行去必经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上天梯、苍龙岭等绝险要道,可饱尝华山之险。此外,山上还有长空栈道、鹞子翻身等一般人所未闻的险景。

  若亲临其境,奇峰峭壁、险径危石、鬼斧神工必令游者不胜惊骇,叹为观止,故华山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华山系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其历史演化可追溯至27亿年,《山海经》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高五千仞,广十里。”主峰有三:南峰“落雁”,为太华极顶,海拔2160.5米,又有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36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文人谓之西京王气之所系。

  山上有奇峰、怪石、云海、鸣泉、飞瀑,古迹遍布,著名景点多达210余处。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绝崖上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上天梯、苍龙岭等,而在东峰东侧的崖壁上,天然的黄、白色岩石相间组合,远望之,形如手指巨掌,故名“仙掌崖”,陕西关中八景中的“华岳仙掌”,即是指此,并被列为八景之首。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的“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给人以仙境美感。华山系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考证,“中华”“华夏”皆藉华山而得名。早在《尚书》里就“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载有黄帝、尧、舜都曾到华山巡游。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等十数位帝王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祭祀活动。自汉杨宝、杨震到明清冯从吾、顾炎武等不少学者,曾隐居华山诸峪,开馆授徒,一时蔚然成。

  华山又是道教胜地,为“等四洞天”,山上现存七十二个半悬洞,道观20余座。其中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自周末始,即有道家于云台观布道,金、元时华山已成为全真派发祥道场。在历代高道中,尤以陈抟(tuán)、郝大通、贺元希最为著名。秦、汉以来,和道教与华山有关的神话传说广为流传,现存200余篇,其中以“巨灵劈山”“劈山救母”“吹箫引凤”影响深广。隋、唐以来,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骚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1200余篇,摩岩石刻多达千余。

  长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钟响古城

  历来雁塔晨钟之雁塔指的是西安市城南著名佛教寺院荐福寺内的小雁塔。荐福寺创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是唐高宗李治死后百日、皇室为其 “献福”而建造的,原名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名荐福寺。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公元707年~709年),15级(现存13级),是一座密檐式砖塔,塔形秀丽,是中国唐代精美的建筑艺术遗产。现在,小雁塔内还保存着铸于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的一口8000公斤的大铁钟。过去寺僧晨夕按节律撞钟,钟声悠扬,声闻数里, “雁塔晨钟”就此成为关中八景之一。

  小雁塔在历史上曾经历过3次离合,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第一次自裂自合,小雁塔门楣刻石上有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依稀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又有两次这样的现象发生。一座砖塔经过数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复合起来,确是一件奇事。寺内的大雄宝殿为明代重建,但是大殿土瓦的颜色不一,原来这里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明英宗时,西域番僧勺思吉任住持,为筹资修葺荐福寺,他带头从唐代以来的殿址瓦砾堆中挖拣能用的砖瓦,用在新修的殿堂上。竣工后,他修了本章,绘成图样,呈礼部转英宗,请求皇帝为修复一新的寺院命名。英宗见图上的殿堂顶用了皇家方能用的绿琉璃瓦,勃然大怒,下令斩杀勺思吉和满寺僧众,还要把荐福寺夷为平地。后经大臣们劝谏,英宗降旨礼部查清事由。经核查,方知大殿上用的绿琉璃瓦全是勺思吉带领众僧一片一片从数百年废墟中挖出来的,英宗这才赦免了勺思吉之死,荐福寺与小雁塔也遂俱得以幸存。

  长安八景之一――骊山晚照

  骊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以南,因古骊戎(部落)居此而得名。它距西安市25公里,是秦岭东端的一个支脉,海拔800米,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系秦岭山脉的一个支峰,最高峰仁宗庙海拔1256米。“骊”在古汉语里是黑色骏马的意思。古时山上松柏满坡,林涛滚滚,从远处看去,郁郁葱葱,活像一匹奔腾的青骏立于渭河平原,美如锦绣,所以人们称之为骊山。山上有两峰,东绣岭和西绣岭,均满披青松翠柏,郁郁苍苍。每当夕阳西下,云霞满天,苍山绣岭涂上万道红霞,景色妩媚动人,酷似一匹“火焰驹”,因此,这一美景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骊山晚照”上山有台阶路3200多米,先来到骊山半山腰“斑虎石”处,便见兵谏亭,是为纪念西安事变而建造的。之后,可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侧,整个华清池尽收眼底。再往前便是西绣岭第三峰上的老君(老子)殿,为骊山著名的道观。相传,唐玄宗两次在此见到老君降临阁内,故此称之为降圣阁,也叫朝元阁。殿内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乱”时,像的正身被烧裂,双手也被盗,现玉像保存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内。老君殿是唐华清宫的长生殿所在地。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此定情盟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由老君殿转往东,即是西绣岭第二峰上的“老母殿”,此殿是为历史传说中的女娲而建造的。再往东便到西绣岭第一峰上的烽火台。历史上“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发生在此。过了烽火台后往东即到东绣岭上的“石瓮寺”。因寺的西面岩石受流水冲击而形似瓮,故名。接着来到位于东、西绣岭之间的石瓮谷中的“遇仙桥”。据说,此桥为唐代所建,是一座长5米、宽2.4米、高5米的单孔石拱桥。相传,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赶考行至此桥,得仙人指教,幸运考中,故名。在骊山北麓西绣岭山麓有一个著名的温泉,一池碧水,清澈见底,热气升腾。秦始皇为霸占独用,就用石头砌起了温泉池,称“骊山汤”。骊山秀丽的风景和诱人的温泉吸引了历代的王宫贵族,周、秦、汉、隋、唐均在此建立了离宫。尤其是唐代,皇室大兴土木,先建汤泉宫,后建温泉宫。公元747年,唐明皇令匠人扩建离宫,从此改名华清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加强了骊山的植树造林工作,原有的遗址也得到保护。如今的骊山是旅游和疗养的胜地,现在山下建有华清池公园、温泉疗养院,山上有缆车连接老母殿和烽火台,山中景色可尽收眼底。

  长安八景之一――曲江流饮

  曲江又称曲江池,位于西安市大雁塔东南方。它的历史悠久,是汉武帝在秦“宜春苑”的故址上开凿而成的。因池水曲曲弯弯,故名曲江。隋建大兴城时,曲江被括入城内的东南角,并开黄渠引浐水穿城入池。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曲江池重新加以疏浚,池面也略有扩大。环池筑有紫云楼、彩霞亭等楼阁亭榭,花卉多姿,烟水朦胧,成为当时京都的第一胜景。唐代的长安人,每逢三月初三的“上巳”和七月十五日的“中元”两个节日,上自帝王将相,下到商贾庶民,都纷纷来此游宴。特别是“上巳”之日,皇帝常赐宴臣僚,饮酒赋诗;进士及第的新贵,也都来此相互宴请。他们来到这里,坐在曲江岸边,对着潺潺流水,放杯至盘上并放盘于曲流上,盘随水转,轻漂漫泛转至谁前,谁就执杯畅饮,名之曰“曲江流饮”。这一“流饮”盛况,在明末清初时被列为“长安八景”之一。

  长安八景之一――灞柳风雪

  灞桥位于西安城东12公里处,是一座富有诗意的古桥。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以彰霸功,并修了桥,名曰“灞桥”。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桥遭水灾,王莽避其不吉,便改桥名为长存桥。汉代的灞桥,在今桥之北十多里。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又修了南桥,以石为之。宋代桥毁重修。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奉旨筑桥,但桥的规模未复旧观。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陕西巡抚杨公恢才按旧制造此桥,并移咸宁县丞驻桥西,以专守护。原桥长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每孔跨度为4米至7米不等,桥柱408个。1949年后,在原桥基础上进行了护建,改石板桥为钢筋混凝土桥。现桥宽10米,两旁留有宽1.5米的人行道。灞河是发源于秦岭北麓的一条河,横贯西安东部,向北注入渭河。早在秦汉时,人们就在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好像冬日雪花飞扬。自古以来,灞水、灞桥、灞柳就与送别相关联。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在这里送别亲朋故友,有的还折柳相赠,所以灞桥亦称“销魂桥”,并且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柳风雪”的词句。“灞柳风雪”从此成为“长安八景”之一。

  长安八景之一――太白积雪

  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主峰,位于眉县、太白、周至三县交界处。主峰仙台海拔3767米,自然保护区5.4万公顷,距西安120公里。太白山得名已久。《水经注》载:“汉武帝时,已有太白山神祠,其神名谷春,是列仙传中人。”《录异记》载:金星之精,坠于终南主峰之西,因号为太白山。太白山崇高峻伟,草木繁盛,海拔3000米以上地带发育有第四纪末冰川。山巅有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和玉泉池4个高山湖泊,池水清澈,深不可测。由于山高云淡、空气稀薄、气候寒冷,终年积雪不化,即使三伏盛暑,皑皑白雪,仍然莽莽天际银光四射,其景致格外壮观美丽,这便是关中八景之一的“太白积雪”。

  长安八景之一――草堂烟雾

  草堂寺位于西安市户县东南20公里的圭峰山,该寺原为后秦姚兴(公元394年~415年)的逍遥园,以印度僧人鸠摩罗什在此译经而著名,为中国佛教古刹之一。其盛时,僧众达3000多人。寺内临时建造一堂,以草覆苫,“草堂”即由此得名。现寺的规模不大,且系近代建筑,惟其中唐代所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极为特殊。塔身通高2.33米,八面12层,是用玉石、砖青、墨黑、乳黄、淡红、浅蓝、赫紫及灰色8种颜色的玉石雕刻镶拼而成,故俗称“八宝玉石塔”。塔前有两柏一井,人称“二柏一眼井,爬柏龙雀树”。传说当年井中央有石一块,有一蛇常卧石上,时有白雾冲天而上,因而被称为“烟雾井”,此景初名“草堂烟雨”,日渐形成“草堂烟雾”景观。

  “草堂烟雾”形成的真正原因,是其地理环境所致。该寺地处圭峰山下、太平河滨,山环水绕,稻田棋布,竹树茂密,每当春秋晨昏,氤氲(yīn yūn)升腾,烟雾空蒙,或遇寒风激荡,致阴雨霏霏,故名。

  长安八景之一――咸阳古渡

  咸阳古渡,又称西渭桥渡,位于西安以西25公里处咸阳城下的渭河上。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长安西通陇上、南下巴蜀的交通要道。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因营建茂陵而在长安以西的渭河上修建西渭桥。唐代此桥改名为咸阳桥。唐末至五代,西渭桥废而不复,则由船渡所取代。宋代西渭桥曾几经修复,故或桥或渡,间有存在。此后,西渭桥与西渭桥渡一直长期并存,所谓“秋后作桥,夏间水涨用船”。明代嘉靖年间,渡口处建有一座木桥,每当夕阳斜照,渔歌唱晚,木桥之上,行人往还,景色十分迷人。后人把这一景象称之为“咸阳古渡”,并将其列入长安八景之一。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