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业机械 > 农机农具 > 东风31 (2011-05-02 09:30:44)

东风31 (2011-05-02 09:30:44)

luyued 发布于 2011-05-22 17:26   浏览 N 次  

  

  

  

  东风31是我国首种远程固体弹道导弹,作为国内第二代战略武器,应用了许多新技术。与其前辈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相比,东风31在体积、打击精度、生存性能和突防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突破。 七十年代,移动式液体远程导弹东风22(DF-22)导弹正式立项研制,这宣告我国第二代战略导弹正式提上了日程。1978年底,东风22的方案论证和预研工作开始,代号“202工程”(国家重点工程),主要着眼于实现机动、快速发射,提高生存能力、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达到小型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东风22项目有11项关键技术,包括高性能液体火箭发动机、仪器设备小型化设计、新型结构材料、机动发射模式、全数字化的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很快得到突破,到1984年底,导弹初样的设计、生产和试验任务均已完成。

  但很快进展顺利的东风22便告下马,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七五”计划期间,“以常规武器为主,适当发展战略核武器”的方针意味着重心的倾斜及核武器研制计划的精简。而更适合机动的固体导弹则被挑中。其二,我国自行研制的大直径固体火箭发动机进展顺利。1985年1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终止东风22导弹的研制工作。次年,在经过联合论证组论证后,“大直径、基本型、系列化”方案得到认同。其后,航天工业部正式开始东风31(DF-31)研制工作。

  尽管东风22未成正果,但新型三级远程导弹东风31大量沿用其技术成果,例如全数字化控制系统、末速修正技术、以及头部设计,仪器设备小型化的成果也得以应用。

  另外,东风31的第一、二级发动机均采用新研制成功的固体火箭发动机。

  与东风22的11项关键技术类似,东风31有13项关键技术,包括:全弹总体技术、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技术、小型化弹头技术、复合材料与结构技术、弹上电子设备小型化技术、高精度惯导技术、快速机动发射技术、突防技术、制导控制系统误差分离技术、新一代试验遥测技术等。对于初次尝试开发固体战略导弹的我国而言,无疑是难题林立,诸如固体燃料发动机,推进剂合成,弹锥复合材料制造,大型特种拖车制造等均属严峻挑战。其中高性能推进剂合成就发生过事故导致整个厂房炸平。

  与东风5有所不同,东风31采用的是小型化弹头,因而整流罩非常尖锐,再入大气层之后气动加热效果明显。东风5使用碳/石英烧蚀材料即可满足需要,但东风31的弹头再入段防热问题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得到解决,直到东华大学潘鼎教授的高纯度粘胶基碳纤维研制成功才攻克了这一难关。在2004年关于潘鼎教授的报道中,很明确地提到了“潘教授近十年来潜心研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天级高纯度粘胶基碳纤维成果已经被应用于我国首位杀手锏武器――XX-31,并在高新工程的后续型号的应用中获得成功,解决了国家急需,使我国成为能够拥有该产品生产技术的世界第三大国”。最终,东风31成功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并获得成功。

  尽管东风31的成功属于一大进步,但毕竟技术起点不算很高,拖延时间较长。 当东风31问世之时,部分性能并不能充分满足作战需求,例如射程便介于通常意义上的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之间,打击范围相对有限,并不能真正成为核打击的主力,导致装备数量极其有限。另一方面,国内也在不断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于是改进型的东风31甲(DF-31A)很快正式立项,立项的还包括潜地洲际导弹巨浪二号(JL-2)。

  同样是关于东华大学的报道曾经提到:“2002年11月22日采用该校产品的最新一代洲际导弹高新工程主项内容DF-31甲已首次发射成功。”这就等于告知了东风31甲的首射时间。总体而言,东风31甲的研制过程比较顺利。尽管由于某系统设计上的一个小缺陷导致首次飞行试验失败,但随后的飞行试验都取得了成功。2006年9月5日,俄罗斯塔斯社报道东风31洲际导弹从五寨发射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试验成功的消息,并指出中国方面提前通知了俄方。这里实际上测试的对象就是东风31甲。试验成功后,东风31甲定型装备部队。至此,我国新一代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真正形成了可靠的战斗力。

  2009年10月1日,在国庆60周年的阅兵式上,东风31甲洲际弹道核导弹首度登场。

  东风31作为我国第二代战略导弹,其性能属于高度机密等级。与推测东风5性能有所不同,缺乏性能接近的民用火箭数据作为推测依据。西方国家公开媒体对于东风31的数据主要是通过情报来获得。在Missilethreat、fas等网站和Jane's Defense Weekly等刊物上往往可以看到如下数据:

  如果对照更早期的西方媒体数据,应该说这些数字更加接近真实情况。例如KANWA(汉和)一度给出“重量20吨”的荒唐说法。然而对照更加可靠的国内相关资料,可以看出仍然存在明显误差。

  2007年7月份,中国展出的东风31弹道导弹模型。外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东风31信息与实际情况误差较大。

  东风31基本型号射程8000千米的说法已经广为流传,很多较为权威的西方机构也多次援引,并返销回中国国内。但这一数字最早的出现时间为80年代末,当时东风31仅立项数年,总体方案设计和初样设计均未完成,因而所谓8000千米射程实际上是一个未经证实的估计值。那么是不是就无从查证真实数据了呢?2003年8月CCTV-10的科教节目介绍复合材料时,曾提及复合材料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带来的效益,所列举的例子是我国某运载火箭采用复合材料后减重300多千克,使射程提高了14%,提高了1300多千米。尽管是以“运载火箭”的名义给出数字,但细心的观众一眼就可以看出“射程”两个字和一般意义上的商用运载火箭并不匹配。民用火箭都是将载荷送入轨道,只有轨道高低之分,并不会有射程参数。而东风5的年代又与之不吻合,也没有明确的复合材料替换部位。按照燃料燃尽后死重与射程的关系也能推算出该弹的重量应当在40吨左右,这又与东风5矛盾。东风31第一级发动机FG-6原本采用金属壳体,改进的方向当属芳纶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和树脂基体。2005年11月南京复合材料技术发展研讨会上,崔红研究员的报告《航天动力复合材料技术发展现状及设想》曾提及“国内固体发动机壳体已成功采用玻璃纤维及芳纶纤维”,在当时最为契合的固体发动机也只有东风31。

  由于上述原因,可以判断CCTV-10所提到的该“运载火箭”实际上就是东风31。如果按照14%的射程在1300-1400千米之间,可以推算出原型射程为9300-10000千米,而改进后则是10600-11400千米。从这一“官方数据”的暗示中可以肯定:即便是东风31基本型号的射程也明显超过8000千米。而我国往往对10000千米射程以下的导弹命名为“远程”,典型的例子就是580试验中的东风5,射程超过9000千米却依然在诸多报道中名为“远程运载火箭”,可见一个“远程导弹”的称呼并不能作为东风31射程不超过8000千米的可靠依据。

  东风31甲的改进不仅局限于复合材料壳体的替换。东风31基本型号采用的是我国第二代固体推进技术,例如玻璃纤维壳体、HTPB推进剂、三维药型、碳-碳喉衬、柔性全轴摆动喷管等。而第三代技术新高能推进剂,石墨环氧纤维壳体,可抛式延伸喷管等在东风31甲的研制期间均取得进展,部分可能已经转为实用成果。

  其中最典型的技术是高能推进剂。一般而言,火箭固体燃料相对于液体燃料的优点在于储存性和结构简单性方面,缺点则是比冲明显较低。固体燃料中,比冲大于2450牛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