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业机械 > 家电制造 > 斯威特,何方神圣?- -

斯威特,何方神圣?- -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7 23:54   浏览 N 次  

斯威特,何方神圣?
2005-5-19 0:46:02

四川新闻网-厂长经理日报讯 梁国 文/图

一向行事低调的民营企业——南京斯威特集团,因为近年来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而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2001年被有关机构评为“中国股市八大神秘操盘机构”之一。4年过去了,当年“榜单”热捧的“西域高手”新疆德隆崩盘、“哈里系”遭重创、“淮海投资”曝出丑闻……而斯威特及其掌门人严晓群却依然长袖善舞,在风云变幻的资本市场上屡战屡捷,被评为“金手指”:先后成功收购、控股上海科技(600608)、中国纺机(600610)、小天鹅(000418)、ST长岭(000561)等上市公司和小鸭等知名品牌;如今旗下拥有100多家成员单位,产业涉及高科技、家用电器、装备制造和传媒等。
斯威特究竟何方神圣,严晓群又有怎样的独门暗器,在短短12年的时间里,使企业迅速壮大并实现快速扩张?在一个接一个民营资本神话破灭的今天,野心勃勃的严晓群和他的斯威特是否能燃起新一轮民营资本扩张的希望?对于外界给他的“资本炒家”的称谓,严晓群觉得很冤,总是强调自己是做实业的,但外界又为什么不依不饶?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对于斯威特,我们有太多的疑团待解。


凭借技术创业
完成企业原始积累

出生于1965年的严晓群有着和许多出身农村、家境贫寒、手握专利或技术的大学毕业生和科技工作者一心想自主创业改变贫困窘境一样的经历。他的不同之处在于,能慧眼独具,适时抓住每一次发展机遇,找到合适的途径进行市场开发和运作。
“严晓群动手能力很强,对物理、化学实验兴趣很高,课余时分其他同学都在教室外玩耍,而严晓群却独自一人在实验室里继续他的实验,这为他日后的发明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严晓群中学时的物理老师兼班主任史廷元这样评价严晓群。因为家庭条件所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的严晓群,高中毕业选择了学时较短、能够快速就业的中专——常州市无线电工业学校继续学习。
1983年,中专毕业后,严晓群进入了南京市土壤仪器厂工作。因为工作之余喜欢做些发明创造,经常要到中科院南京分院专利事务所申请专利,一来二往,工作七八年就已经拥有了几项发明专利的严晓群的聪明能干被中科院南方新技术产业集团老总沈国钧(后曾任四通集团董事长)看中,沈即召严晓群至麾下,参与创办南方新技术产业集团南京公司。
一次偶然的机会,严晓群听说银行使用的验钞机不仅价格高,而且对10元的假钞毫无办法。这对学电子技术的严晓群来说并不难。于是他买来一台进口的验钞机,在家里做起了研究和试验,很快便获得了成功。
1992年8月20日,在南方新技术产业集团的支持下,严晓群和6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注册成立了一个股份制的南京斯威特新技术创业有限公司。关于资金来源,严晓群说,最初的注册资本是108万元,但实际上到位的仅有银行员工30万元的集资款。
严晓群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掌握了伪币识别仪的技术后,并没有像其他很多科技创业者一样急于投资兴建自己的工厂和生产线,而是委托工厂来加工。这为他创业初期的产业升级和转型节省了相当大的一笔投资。
斯威特的伪币识别仪一台售价仅40多元,比进口的价格便宜了好几倍,而且功能更多,很快受到银行的欢迎。不久,税务机关、邮政局、大型工矿企业都成了斯威特的客户。公司生产供不应求,不少外地经销商甚至抱着现金到南京登门要货。严晓群一度几乎垄断了整个验钞机市场。
伪币识别仪在市场上的一路高歌猛进,为严晓群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当1993年南方新技术产业集团南京公司退出时,斯威特的资产规模已经达到了300多万元。
当伪币识别仪的市场价格降到每台5元的时候,斯威特又适时研制推出了集验钞、点钞于一体的点钞机。1993年,就在严晓群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央行一纸限制从事伪钞检验设备销售的文件,给了豪情万丈的严晓群当头一棒。再加上由于点钞机技术门槛不高,一夜醒来,市场上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李鬼”。
残酷的现实使严晓群不得不开始思考斯威特未来的发展之路。在“做什么”中徘徊的严晓群偶然发现,在中国经济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电信行业也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市场的需求不只是能够通通电话,消费者有了更多的要求。迷茫中,发展之门又一次为严晓群打开——那就是“一拖二”、“一拖四”等办公电话系统的装配和销售。
此时恰逢国家推行“乡乡通电话”工程,严晓群组织人马成功开发出了点对点微波通信接入设备。这一次严晓群吸取了点钞机的教训,找到当时设在西安的邮电部第四研究所进行合作,并联合成立了一个公司——“西安斯威特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这个产品的利润非常高,一开始就卖到了26~28万元一台。严晓群避开与当时的邮电部门盘踞大中城市的正面交锋,将其销售重点瞄准乡村,再加上有邮电部的背景,市场销售效果非常好,在安徽省,有一个县就能卖到10台。“卖出去一台设备就开进一辆桑塔纳”。严晓群用这句话来形容企业当时的收益。在短短3年时间里,斯威特在全国销售“点对点微波通信接入设备”数千台。仅1994年,斯威特凭借点对点无线接入微波通信设备,当年一举赚下了几千万元。为此,斯威特先后被南京市、江苏省列为“高新技术企业”。


迅速壮大后的产业迷茫

任何一个公司都会有高速发展期和零加速度甚至是负加速度发展时期,这是企业家面临的最艰难的事情。严晓群和他的斯威特同样也曾深陷企业发展迷茫的“陷阱”之中。
1998年,斯威特的年销售已经做到了3亿元。在产业的布局上,斯威特从防伪识别仪开始,已经将触角伸到了通信、光纤ISDN接入设备、ADSL接入设备了,然而,市场的格局在不经意间已经发生了变化。一夜间,市场上同类企业一下子冒出了许多,竞争异常激烈,严晓群发现,曾经丰厚的利润也日渐稀薄。
细想之下,严晓群几乎吓出了一身冷汗。在斯威特超速发展的背后,形成了一个可怕的黑洞,虽然宏观经济发展的速度惊人,但是斯威特自身的发展却陷入了零加速度的怪圈:想上新项目,没有高端人才;想贷款进行产业多元化,又没有资金(民营企业贷款十分艰难);更要命的是,斯威特要如何再次腾飞?严晓群感到江郎才尽。
为此,严晓群利用手中有限的资金尝试过很多产业:保健品、化妆品、药业等等,他从国外引进技术,高薪聘请国外技术人员,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一位原斯威特员工说,那时印象最深的就是黑莓汁的开发。为了和这个产业配套,公司选择了溧水县白马镇作为黑莓的种植基地,并与他们签订了种植、收购合同。如今的白马镇黑莓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万多亩,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黑莓种植基地,而当年斯威特的黑莓汁却怎么也打不开市场销路,无奈之下,公司只好将其作为福利发给员工享用。作为斯威特集团的总部、位于南京市集庆路与仙鹤街的十字路口、高28层的江苏通信大厦就是这个时候盖起来的。
整整3年,斯威特在徘徊、困惑中裹足不前。
1998年底,严晓群带领自己的团队精英,遍访全国各地民企和知名企业家,苦寻治企良方。北京“四通”、上海“德隆”、四川“新希望”等民企的“国际合作、行业整合和资本运作”三联动的创新模式,令严晓群豁然开朗。而与“四通”集团总裁段永基的一段对话让严晓群醍醐灌顶,终身难忘。
段:你现在搞什么产品?
严:电子通信类的。
段:国外有没有?
严:有。
段:你的产品是不是比它好?
严:肯定不如它。
段:那你还有什么搞头!
严:……
一声棒喝,把严晓群打懵了,也打醒了。就在这一年,斯威特高层决策人员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嬗变。5年来一直局限于通信产业的严晓群终于明确了斯威特未来的发展方向。
“斯威特必须瞄准国际竞争对手,开发世界尖端产品,靠科学管理把企业做好,靠科技创新把企业做强,靠资本运作把企业做大”。一套全新的企业跨越式发展思路,迅速形成:哪儿有顶尖人才,就去整合;哪儿有高端技术,就去收购。占领市场制高点,必先占领技术制高点。传统运作模式是引进、吸收、消化。“此路不通!”严晓群认为,没等你“消化”完,技术已落后于别人,而能引进来的技术又不可能是最尖端的。必须“釜底抽薪”,收购、整合拥有顶尖人才和高端技术的企业,以技术和人才的“绝对占有”,完全控制市场,实现效益最大化。


搭乘高科技的产业快车

有一个精彩的比喻:低利润高成长率的象限称为“问题儿童”,高利润高成长率的象限称之为“明星”,高利润低成长称之为“乳牛”,低利润低成长称之为“老狗”。一个好的公司,有着明星型的产品,能产生公司发展的原动力,有着乳牛型的产品能产生利润,喂养着公司的问题儿童,而乳牛总要衰老,成为老狗。
严晓群说,无论什么样的公司,都会有“老狗”和“乳牛”产业,他的工作就是让“问题儿童”逐渐成长为“明星”,让“乳牛”不要太快变成“老狗”。
3年徘徊,1年嬗变,严晓群开始以一种更高的姿态来审视斯威特:在通信、电力设备产业上,斯威特虽然没有“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兴、华为)做得大,倒也做得顺风顺水。
将军的任务是寻找下一个战场,商人的天职是追求更多的利润。严晓群显然不愿意固守旧业。他要做的,就是为斯威特寻找新的“问题儿童”,并将之培养成“明星”和“乳牛”。
2000年,严晓群开始将目光投向他已经关注了多年的IC产业。这不仅符合国家刚刚出台的产业发展方向,还能够因此享受多项税收优惠政策,这是让企业获得跳跃式发展的又一大好机遇。
“我们开始是做通信、IT的,那时就发现了IC。但谁能介入、怎么介入是个问题。”严晓群说,“我们观察了许多年。但我们只做IC设计,不会介入IC的生产和封装。我们定位于IC业上游——设计。”
“如果说IT行业是国王,软件就是皇冠,而IC设计就是皇冠上最值钱的明珠。”
但是,就是这颗最耀眼的明珠,它的发展却是爆炸性的,这些项目要么成功,要么设计出来就失败了。它只可能有这两个阶段,不会有中间阶段。
虽然前途艰险,但严晓群毅然前行。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行业门槛进入高度和竞争的激烈程度成反比,和利润的丰厚度成正比。何乐而不为呢?
严晓群一进入IC产业,就以投资控股的方式,展开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整合攻势,先后与合肥工业大学、上海交大、东南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IC设计机构进行合作。严晓群还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产业所需的国内顶级人才:一是以技术入股,现股、期股都有,吸引专家加盟;二是对股份不感兴趣的人才,给他们与美国同等级人才相当的高工资;三是对于不想离开学校的大学教授,斯威特与高校共建股份公司,由教授出任董事长或总经理。江苏东大集成电路系统有限公司、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意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就是这时候应运而生的。严晓群对这些企业的投入十分惊人。据称,以32位CPU集成电路和网络安全芯片设计为主业的苏州国芯、江苏意源两家公司,严晓群先后投入的资金高达两亿多元。
高投入总会收到高回报。斯威特在短时间内集合了一批既有实力,又有产业经验的国内IC设计一流人才:两位院士、20位博导、100多位教授和副教授成为斯威特IC产业的专业技术队伍;因为国内IC设计方面顶尖级专家、教授的加盟,2002年,斯威特拿到了6个国家863项目,而在2003年,这一数字变成了11。对此,严晓群很自豪:“一个民营企业集团两年拿下11个863项目并不多见,可以说在IC设计方面我们做得最好——这个话不是我说的,是专家说的,是中国第一流的权威说的。”这些项目的取得不仅是一个企业实力的象征,更能让企业在税收、银行贷款等方面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
2002年是斯威特成立的第10年,经过10年的发展,斯威特已经成了拥有50多个成员单位,年销售收入45亿元的跨产业、跨国企业集团。而且,斯威特也形成了包括电力设备、通信器材、IC设计等三大产业的100多项高新技术产品。严晓群轻轻地舒了一口气,在他看来,经过了3年停滞的斯威特,搭乘高科技的产业快车,又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资本市场小试牛刀
大获全胜

严晓群和他的斯威特真正受到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是在以一种绝妙的手法上演了一出民营企业收购、控股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大戏之后。此前,他经历了几次演练,或许是因为无法达到控股的目的而最终放弃。
1999年9月26日,斯威特新技术创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创业公司”)协同南京苏厦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苏厦科技”,由斯威特控股)等,共同成立了南京斯威特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简称“斯威特电力公司”,现为“新慧电力”)。新公司注册资本4500万元人民币,从事电力设备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两天后,上市公司重庆实业(000736)董事会决定斥资3600万元,从创业公司和苏厦科技手中购买斯威特电力公司80%的股权。
1999年10月8日,南京中商(600280)签署了资产收购协议,收购斯威特创业公司拥有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相关资产,交易价格4000万元。随后不久,创业公司用这4000万元资金收购了南京中商1600万股股票。当时南京中商的股票还在STAQ系统交易。
比较有意思的是,两家公司都用所收购的资产作为筹资项目,通过发股或配股筹措了资金,但斯威特却没能从中捞到什么好处。
目前,新慧电力的80%的股权依然在重庆实业手中,斯威特创业公司持有另19.78%的股权。电力设备是重庆实业的主营业务之一,该公司在电力设备业务上的惟一利润来源一直就是新慧电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由于同斯威特创业公司签有产品包销协议,新慧电力的所有收入均来自于斯威特创业公司。
南京中商利用从斯威特获得的电力资产进行融资就更具戏剧性。该公司的股票2000年从STAQ系统转为上海交易所交易,在此之前进行了招股,其中筹资的项目中有两个同收购的电力资产有关:一个是“年产2000套SCS-2000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项目”,另一个为“年产1000套SPC-100分布式变电站微机保护测控系统项目”。两个项目计划筹资5500万元。主业原本为传统商业的南京中商借助斯威特的电力资产涂上了高科技色彩,得以在2000年9月份高价发行新股。
但是当南京中商名正言顺地成为沪市上市公司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2001年3月27日,作为上市公司第二大股东的斯威特创业公司与成立仅一个月的南京中天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书,将其持有的南京中商1600万股法人股中的13932204股出让。斯威特仅留下2067796股,占南京中商总股本的1.7%,为南京中商第五大股东。这次股权转让交易价格为4000万元。
几天后,南京中商以“办理进网许可证过户手续仍存在一定困难”为由,将原先收购的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相关的资产以4000万的原价退还给斯威特创业公司,同时变更了两个电力系统建设项目的资金用途。在同南京中商的交易中,一进一出的斯威特没赚到一分钱现金,只是手头留下了一部分南京中商的股权。
在电力设备业务上的出招接招只是引子,而斯威特真正借助高科技资产在资本市场上声名鹊起则是从掌控上市公司“一钢异型”(600608,后改名“上海科技”)开始。按斯威特的说法,进军资本市场是为了发展实业,但是毋庸置疑,斯威特的高科技项目也成为其进入上市公司的筹码。
胸怀大志的严晓群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仅靠一己之力无法成就大事业,高科技也须插上资本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但是上市的路何其艰难,作为民营企业,斯威特虽然有不少优质资产,但要想上市,打通融资渠道,简直难于上青天。
但是,严晓群的机遇很快来了。2000年初,上海市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将传统企业向高新技术方向转化,一钢异型公司开始寻找新的重组伙伴。
得知消息,严晓群立即拍马赶到。
“一钢异型”,原名异型钢管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由有40年历史的上海异型钢管厂改制而来。1992年5月21日,沪市开始放开涨跌停板,异型钢管当日飞涨了10倍,从此名声大震。1998年,在上海市政府的推动下,异型钢管与宝钢集团上海第一钢铁有限公司重组成功,公司名称变更为“上海一钢异型钢管股份有限公司”。
在严晓群看来,尽管“一钢异型”的股价近几年来的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且公司已于1999年12月实施过配股,但公司总股本偏小,却一直保持着配股资格,未来尚有一定的股本扩张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斯威特取得了控股权——这意味着斯威特拿到了通向资本市场的通行证,打开了进行低成本融资的通道。
2000年5月13日,上海一钢异型钢管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宝钢集团上海第一钢铁有限公司以每股人民币2.87元,将其持有的部分国有法人股股权,转让给南京斯威特集团,转让数量为3500万股(占总股本的25.45%),转让总金额1.045亿元。转让后,斯威特成为第一大股东。
成功介入上海“一钢异型”以后,首先,严晓群将斯威特旗下的南京图文科技有限公司(后改名为“南京宽频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南京科技”)价值1.3亿元人民币的会议电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计算机信息工程、多媒体呼叫中心的研制、生产和销售并入上海“一钢异型”。2000年12月1日,一钢异型公司更名为“上海宽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科技”),完成了由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的转型。
严晓群四两拨千斤,杠杆效用非常明显。斯威特集团以1亿元的代价相对控制了12.99 亿元的市值、3.7亿元的总资产。
初战告捷之后,严晓群开始对一钢异型进行第二步改造——加强对“上海科技”的股权控制,剥离“上海科技”的不良资产。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2001年2月,南京泽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斯威特的关联企业)以每股2.6091元价格,收购宝钢集团上海第一钢铁有限公司全部持有的公司国有法人股19554508股(占总股本的12.93%);与此同时,将“上海科技”的不良资产——热轧钢管分公司,由宝钢集团上海第一钢铁公司回购;第三步,在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上海宽频高科技公司,另外组建上海异型钢管公司。
至此,严晓群基本完成对“上海科技”的资产置换和主业调整。随之而来的是“上海科技”在股市上的良好反应:2001年3月,“上海科技”公布年报:自2000年下半年斯威特集团成为第一大股东后,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117亿元,主营业务利润4413万元。由于产品具有很强的赢利性,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到0.94元,是每股收益的6.7倍,增长幅度为233%。
2001年4月,“上海科技”以复权后涨幅居A股第8位入选中央电视台为纪念中国股市诞生十周年而举办的“十年陈股香”、“十大牛股”。严晓群就此一举成名。

野心勃勃的资本运作
和产业扩张

在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成功进军“一钢异型”之后,严晓群和他的斯威特开始在风起云涌的中国资本市场中挥舞起资本大棒,以“S(Space,路程)=V(Velocity,速度)+T(Time,时间)”来命名公司的斯威特开始了颇具传奇色彩的资本运作之旅,它要“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打造一个“高科技舰队”。于是,完全土生土长而又颇有些洋气的斯威特(SVT)扬起了风帆向资本市场疾驶。
此时,因连续4年戴上ST大帽、已经濒临退市绝境的ST中纺机(600610)进入了严晓群的视野。如果说成功介入“一钢异型”是严晓群在股市牛刀小试,那么,进入ST中纺机,则是严晓群的精彩表演,它不但涵盖了严晓群资本运作的高超技巧,也充分展示了严晓群行业整合和国际合作的超人智慧。
ST中纺机的前身是中国纺织机械厂,始建于1920年,是原国家纺织工业部的大型骨干企业和国家二级企业,员工最多时达到7000多人。1992年,中纺机厂改制为中国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同年分别在A股、B股上市。
1998年,纺织行业开始大面积压锭,又“适逢”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纺织品出口大幅度减少与国内消费市场的渐入低迷,中纺机当年即宣告亏损近1.7亿元。而根据新的企业会计制度,1997年中纺机的利润亦调为负值。由于连续两年亏损,1999年4月27日中纺机第一次戴上了ST的大帽。因为无法扭转持续亏损的局面,持有52.91%国有股权的大股东太平洋机电做出了转手的决定。
2002年11月,斯威特旗下控股子公司江苏南大高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和关联公司广州市赛清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每股0.145元的价格分别出资1501万元和466万元购得ST中纺机29%和9%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斯威特接手ST中纺机后,首先将旗下的江苏南大价值1.03亿元的东浩环保产业赠送给中纺机。几乎同时,ST中纺机获得上海市杨浦区土地使用权补偿费1.22亿元。两者加起来对ST中纺机每股净资产的贡献高达0.63元。一年后的2003年4月,中纺机年报出笼,显示其每股收益已达到0.30元,每股净资产值一举跃上1.012元,净利润和每股净资产双双达标。中纺机“咸鱼翻生”,顺利摘帽。
如果说有着深厚的科技攻关实力的斯威特,先后收购、控股“上海科技”和“中国纺机”两个从事传统产业的上市公司,看中的是他们的再融资能力的话,接下来的资本运作和产业扩张就显得有些野心勃勃了。
严晓群和他的斯威特在中国大地上开始了一系列收购行动,意欲打造一个白色家电王国。
2003年8月,斯威特集团及其关联公司西安通邮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斯威特的母公司)、广东斯威特科技有限公司斥资6亿多元,收购无锡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所持小天鹅集团公司71.36%股份,从而实际控制戴了2年ST帽子的小天鹅(000418)19.87%的股份。半年后,2002年还巨亏4.18亿元的小天鹅,2003年年报即显示实现税后净利3599万元。
2004年9月6日,斯威特又与山东小鸭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重组框架协议,收购小鸭集团洗衣机主业,自此停产多时的“小鸭”进入了生产经营的整顿和恢复阶段。
2005年3月7日,斯威特又通过其母公司西安通邮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以协议的方式,零价格受让已经持续3年亏损并被戴上ST帽子的陕西长岭股份有限公司(000561)29.98%的国家股。
为何选中这三大品牌收购?斯威特集团新闻发言人朱君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斯威特看重小鸭洗衣机的核心资产和品牌,此外,小天鹅跟小鸭在洗衣机产品结构上有很大的互补性,小天鹅以生产全自动波轮洗衣机为主,而小鸭的王牌则是滚筒洗衣机,双方的产品不但丝毫没有冲突,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市场消费群体,对于长岭股份,斯威特更看中的是它的区位优势,能够与小天鹅和小鸭在中国形成三点一面的网络格局。
同时,斯威特围绕家电业的渠道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2003年8月,斯威特投资3000万元在长沙注册成立了长沙有有实业有限公司,准备在湖南建设“有有家电”连锁超市,成功后推向全国。目前,“有有家电”已经在湖南开出了3家连锁店,计划半年内开出14家新店;2003年11月,斯威特和南京古德电器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南京双有(YOYO)电器有限公司,目标也是成为一个专业的3C产品销售商;因为无论是斯威特还是古德,对零售连锁业态都不在行,不久,斯威特就将在中国家电流通领域很有建树的山东三联集团拉入伙,将三联的管理与服务理念植入“有有家电”;2004年,长沙有有实业有限公司先后注资3800万元和4000万元分别参股长沙的《东方新报》和女性频道,斯威特欲打造一个“流通+制造+传媒”的家电流通业新模式。
自此,斯威特的白色家电帝国已初具轮廓。严晓群要引领小天鹅、小鸭、长岭等昔日声名远扬的国产家电企业重新走上复兴之路。他的第一步计划将洗衣机业务做到全国第一,冰箱产业尽快突破盈亏平衡点,同时在国外搜寻新的并购目标,最迟明年有具体举措;中远期计划是在2至3年内将包括小天鹅、长岭、小鸭在内的白色家电资产以小天鹅集团为载体,整体到海外上市。
但愿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投资控股集团的斯威特在产业的发展道路上能够如愿以偿!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